中國傳統曆法由古至近代沿用了越四千年之久,其間一直流傳演化,清未時逐漸被西洋曆取代。可幸,這一國學仍在民間習俗及節日傳統中保存下來,未至於被完全淘汰;但與舊社會相比,現今的人都不太了解及會使用。
中國傳統曆法(舊曆)其實是陰陽合曆,而非一般人以為的純陰曆。所以,若因為西曆是太陽曆(陽曆),而想當然的稱舊曆為陰曆,這是不對的。 所謂陰陽合曆是指太陽曆及月相曆並用。
簡單而言,太陽曆即是以地球圍繞太陽行一圈的時間為一週期。天文學上稱為一個“回歸年”。一個回歸年約有365 1/4 天 。現時通行全球的曆法即以此數為準,將一年分十二月共365天,每年餘1/4天,四年置閏一天。中國的陽曆則是將365 1/4天分為24“氣”,每一氣若15.2天,無需置閏。我們每年過的節令如“立春”,“清明”,“冬至”等就是廿四節氣當中的幾個;而“大暑”、“小暑”、“大寒”、“小寒”等我們日常談論氣候轉變時會言及的亦是。
月相曆是以月相的盈虧為一週期,天文學上稱為一個“朔望月”,通常以十二個月合為一曆年。為何說是“通常”?因為月球圍繞地球一圈約需29.5天。十二個月合共只有約354天,較一個回歸年的長度短十多天,所以陰曆要每兩三年置閏一個月(更嚴謹的算法是每十九年置七個閏月)。現今仍會用陰曆的人,主要是守齋的居士用以定齋期(每月初一、十五);又或老一輩的人會記陰曆生日日子。除此外,亦有一些節日如元宵(正月十五)、中秋節(八月十五)等都是以純陰曆推算日子。以上是一個粗略的陰、陽曆定義。
總括而言,陽曆以一回歸年為週期,平份二十四氣,每兩氣為一月(每月兩氣,“節氣”為月初,“中氣”為月中);陰曆以一朔望月為週期,合十二或十三月為一年。由於這兩種曆法的週期並不一致,令中國曆書的制定頗為複雜。另外,中國曆法的記錄年、月、日、時的方式除了陰曆、陽曆外,還有再俗稱“八字”或“四柱”的干支(如甲子、丙辰…..等等)紀日法。
以今天為例,將公曆2012-01-28換算為中國舊曆,共有三種不同的記法:
- 陰曆: 正月初六
- 陽曆:大寒後七天 或 立春前七天
- 干支:辛卯年 辛丑月 戊子日
要看懂中國曆書,須認識三種不同的記時方式,學習成本高,效益低(日常應用而言)。這解釋了為何這一國粹難以融入現代社會生活和大眾認識偏差。
這裏順帶說一下,一般大眾或傳媒習慣上將舊曆稱作農曆,例如會說“農曆”初一或“農曆”新年,其實這是忽視了舊曆中揉雜了三種不同紀曆方法的事實。其實應該是陽曆,即廿四節氣,才可算是農曆。農民春耕秋收,他們都是根據四季更替而決定何時翻土、何時種秧,這些都會陰曆或干支無關。所以,正月初一應該稱為陰曆正月初一或舊曆新年。
另外一個小知識分享。由於廿四節氣跟西曆一樣是太陽曆,所以若以西曆計算,廿四節氣每年的日子是大約固定的:如立春日是在每年(西曆)的2月3日或2月4日;冬至日則是在每年的12月21日或12月22日。反而,若想與陰曆對照,則需要查萬年曆。
既然中國是陰陽合曆,那麼新年究竟應以那一種曆法判斷每年的起始日?
習慣上,我們會以陰曆正月初一為新年起始日,例如今年 壬辰年,在新年期間的新聞會報道“龍年首位誔生嬰兒”,或以“踏入龍年….”為起題語,在曆法而言,這其實(又)是錯的。試想想,陰年的曆年每年長短不一,與氣侯變化亦不合,根本不適合作為年與年之間的分隔。
中國曆法歷來都是以廿四節氣中(陽曆)的“立春”為一年之始。以今年為例,立春日為2012-02-04正月十三,所以由正月初一 2012-01-23 至 正月十二 2012-02-03 其實仍在去年 辛卯年內。要到立春日起,才算是壬辰年。眼利的讀者應該在留意到我在前幾段中所舉的例子2012-01-28的年干支為辛卯,而非壬辰,原因即是如此。老實說,以立春為歲首的法則對一般日用沒多大影響,勉強糾正大眾及傳媒只會吃力不同好及帶來更多不便。
在今日社會,我認為唯一須要認識及應用這法則的範疇只剩風水命理,如風水的流年飛星、子平命理的生辰八字及文王課占日等等,都十分重視其日辰干支組合。簡單一點的如生肖運程,純以當年生肖論流年運程,亦雖要準確的生辰年干支。以今年為例,由正月初一 2012-01-23 至 正月十二 2012-02-03 出生的嬰兒,其生肖仍然屬兔,2012-02-05 立春後出生的,其生肖屬龍;至於在立春日出生的就要再查當日的交氣點在何時何刻才能決定,今年的交氣時間是在2012-02-04 18:22 (UTC+8時區),即立春日下午18:22 前出生的,仍是屬兔。
伸延閱讀:
2. 談天說曆 – 趙子澤
3. 古代天文历法讲座 – 張聞玉
Posted from WordPress for Android